北海道中国会

北海道と中国との文化交流、経済交流促進に努め、
北海道にいる華僑華人発展の支援及び北海道地域経済振興に寄与する
 
莫邦富:蒲公英花满东瀛的时节
——写在中文导报创刊满1000期之际

简介:旅日华人作家、经济评论家。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活跃在日本舆论界,著有50多部日文著作,享有相当的知名度。作品《新华侨》、《蛇头》、《解读中国全省事典》、《日企为何兵败中国》、《莫邦富指南中国最新市场・22个地方城市》、《海尔顾客策略成就世界NO.1》等书在日本产生很大影响,成为畅销书。莫邦富在日本地方政府、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大中小型企业担任多项职务,被称为“企业投资中国的最佳参谋”。

2002年至2011年,曾在日本全国大报《朝日新闻》上开设专栏mo@china达8年半之长,创下旅日外国人在日本全国大报连载专栏的最长纪录。同时在日本经济杂志《总裁》、时事通信社的《时事速报》、著名经济信息平台--钻石在线、《日本经济新闻》的电子中文网站《日经中文网》等而主流媒体上开设多个专栏。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此后,中国迎来了努力从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逐步跻身世界经济大国的奋斗和飞跃的时代。以数百万人计的新一代中国人闯出国门,游走世界,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出现在这个地球每一片有阳光和水的地方。

记得1985年我来到日本时,旅日中国人社会只有7万人。此后,人口急剧膨胀,最后形成了10多倍于当年人口规模的今日旅日中国人社会,中国人甚至成了日本最大的少数族裔。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就敏感地感到,这些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将会谱下新一代中国人的海外创业史或奋斗史,应该有一批人作为同时代的见证人记录下这代中国人的海外奋斗经历,我自己也投入到了这项工作中去。从1989年起到2007年香港回归时为止的那一段时间,我把自己的主攻方向基本都放在了对海外华人社会的调查、采访和写作上,迎来了我的黄金创作时期。

特别是1992年,我搭乘苏联国家航空公司AEROFLOT的班机经莫斯科飞往奥地利的维也纳,开始了我的东西欧采访之行。那次长达1个月的东西欧采访铺垫了此后我对俄罗斯及东西欧的一连串采访活动。而这些采访活动催生了我关于新华侨的系列报道,也催生了我的早期代表作《新华侨》、《蛇头》等作品。

随着旅日中国人社会人口规模的膨胀,加上当时熟练掌握日语的留学生还很少,人们对中文信息处于严重饥渴状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日本的中国人社会很快就出现中文报刊。《中文导报》就是这样一家在中文报刊草创期时代应运而生的中文媒体,有一段时间很自然地也曾成了我发表报道和评论的舞台之一。

往事如烟。在电脑写稿还凤毛麟角的当年,那些用笔一个字一个字写下的稿件如果还保存至今的话,一定会勾起不尽的回忆。可惜我现在连当年保存下来的文稿剪报和发表记录都寻不着了,于是,往事真的就像一缕轻烟残留在心中,失去了很多鲜明具体的细节而变得有点模模糊糊了。

不过,《中文导报》出满1000期所走过来的那段艰难而荣耀的路程,我想不光是我,还有许许多多读者都会记在心中,而且会记得一清二楚的。海外创业不易,在不易的创业过程中,《中文导报》始终关注游走在日本各地的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记录中国人在日本朝朝夕夕、孜孜不息的创业历程,记录众多留学生后来以新华侨的身份走入日本主流社会的一个个扎实的脚步印迹。所以,可以说《中文导报》所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如今也成了旅日中国人社会的共享财产。

1992年5月,我到达东欧采访时,到处看到盛开的蒲公英。像小花伞那样的蒲公英的淡黄花朵随风飞舞,飘向远方,抓住一片土壤后就扎入土中,然后生根发芽,抽枝长花,再次装点和打扮异国他乡的原野、山岭。后来,我很自然地把蒲公英视作游走海外的新华侨的象征。

作为一份周报,已经发行了1000期,总发行份数已经难以用数字简单计算的《中文导报》也完全像是一朵不断散发着无数花朵的巨大蒲公英,播洒着新华侨的心声,传递着新华侨的意志,装点和打扮着在日本社会扎下根来茁壮成长的新华侨的胸襟、肩膀。

明天,《中文导报》就要走进发行第二个1000期的新起点了。衷心祝愿继续成为旅日中国人社会的喉舌,为旅日中国人和新华侨代言、发声、壮行!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53318/c145
201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