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他乡的活雷锋:日中友好人士桂川良伸
校庆 · 系庆特辑 | 六十年代:峥嵘风华(四)
四川外国语大学法语意大利语系 6天前
法语61级:那一代法语人(1)
异国他乡的活雷锋
——记川外法语专业1961级校友周明
文:张良春
从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的春风把一批又一批的中国留学生送到了冰天雪地的日本北海道。
令人惊异的是,每到开学季,无论是在扎幌市的机场、码头、或是车站,都有日本人举着横幅热情接待中国留学生,帮着他们提行李、给他们安排食宿、帮他们搬家、送他们去学校、组织他们去游览参观。所有的这些服务都是无偿提供的,由一个叫作日本中国留学生朋友会的民间组织提供,它的负责人叫桂川良伸,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18年的日本共产党员。
桂川良伸是四川外语学院法语专业1961级毕业生,他的中文名字叫周明,夫人张翠兰是四川省三台县人,两人是川外同班同学,夫妇二人乐于助人、热衷于日中友好事业,竭尽所能地为这些在异国他乡的中国留学生提供方便,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这对夫妇几十年如一日,把中国留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关怀备至。
在1979-2000年的21年里,他们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留学生,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归国留学生。他们不计回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中国留学生操劳,几十年从未间断过。虽然得到帮助的人中,有的人并不清楚桂川良伸是谁,但只要听到“帮忙搬家的那个老头”,顿时就明白是谁了。“搬家老头”可是如雷贯耳、无人不晓的名人呐!他就是让中国留学生在寒冷的北海道感到无比温暖的圣诞老人!
2010年,周明夫妇回川外访问,
与原系领导程文老师(右一)亲切交谈
到了2000年,中国留学生更加多起来了,自费生远超过公费生,桂川良伸感到力不从心,无法照顾如此之多的留学生。他决定将重点转向从中国西部地区到日本的留学生。
就在这一年,桂川良伸发起创立了北海道日中友好协会,他被推举为会长。北海道日中友好协会决定,首先为中国留学生提供免费使用的交通工具。协会人员四处搜集二手自行车,提供给中国留学生无偿使用。其他亚洲国家的留学生闻讯也来求助,于是又得扩大服务范围。协会提供的自行车有100多辆,这项活动延续了7年,直到2007年警察以安全为由干涉阻止,才不得不终止。
北海道日中友好协会还竭尽所能为当地的中国中小学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减轻他们父母的负担。
桂川良伸夫妇一直关心中国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的贫穷落后感同身受。他们积极宣传、筹集善款,一心想要为西部的教育事业作贡献。
西部大开发10年间,桂川良伸领导的北海道日中友好协会先后为四川凉山州、眉山市、阿坝州、南充市仪陇县捐建了5所希望小学。其中,他们在阿坝州茂县姚坪羌寨上捐建的两所希望小学,是在2008年“5.12”大地震后不久,资金就全部到位并很快就建成的。
2009年,已经78岁高龄的桂川良伸还不辞辛劳,亲自到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为希望小学建成开学剪彩。
2010年,周老师夫妇在重庆北碚
几十年来,桂川良伸还一直坚持为访日的中国代表团、旅游团担任翻译,不时组团去中国各地访问,增进中日民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两国人民的友谊。而他提供的所有服务都是无偿的,他内心深处一直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把增进日中友好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
每当提起在中国18年的经历,桂川良伸都充满激情,他对在华生活的每一件往事都记忆犹新。说起到中国的经历,桂川良伸风趣地说:“我是1956年偷渡到中国的。别人偷渡出国是为了赚钱,我偷渡出国是为了来中国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中国革命的经验。”
原来桂川良伸1948年就加入了日本共产党,受党的派遣来中国学习。1958年,他被分配到重庆北碚的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学习中国革命史和汉语,直到1961年。
于是,那时在西师校园里就有了一个名叫牧耕二的学生。其时,日本共产党决定让在华的日共党员都学习外语,拟今后派往西方各国担任联络工作。桂川良伸就这样成了四川外语学院法语专业1961级学生,桂川良伸即把自己牧耕二的名字改成了周明,这样,他的名字就跟中国学生没什么区别了。
在华学生时代的周明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对缺衣少食的困境有着深刻印象。那时的周明,生活简朴、学习刻苦、办事认真。1965年毕业留校任教,并与同班同学张翠兰结婚。夫妇二人均为法语专业1965级的精读课教师,各教一个班。他们对学生有爱心、更有耐心,教学认真负责,深得学生喜爱。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都停课了。周明接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通知,到北京报到。为了安全起见,上面安排他们几个日共党员到四川成都、乐至县的工厂劳动锻炼。直到1969年,周明才被重新分配到四川大学教日语,主要负责培训日语教师。
1973年,桂川良伸夫妇回到了日本北海道扎幌市定居。出国18年回国,夫妇二人很难找到工作。于是,两夫妇就开了一家书店,主要出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政治性书籍。在右翼思潮盛行的日本,这样的书店很难经营下去。于是书店就兼营中国的土特产品,同时桂川夫妇还办起了中文培训班。几十年下来,他们的学生很多都到中国来留学,其中不少人后来都投身到了日中友好的活动之中。
2019年,周明老师夫妇在北海道接待
到访的川外日语系王廷凯、黄厚琼夫妇
回顾桂川良伸的一生,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到了发展日中友好的活动之中。他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不畏艰难,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扶危济困、为人分忧,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实践着为日中友好作贡献的宗旨。在那遥远寒冷的日本北海道,桂川良伸无时无刻都在关心中国建设、心系中国西部大开发、心系母校川外的发展,时刻不忘报效母校,每当母校来人,夫妇二人皆如亲人般隆重接待。
凡此种种,不难发现:他的身上融汇了中华民族大爱无疆、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和大和民族坚韧不拔的坚强性格,处处闪烁着无私无畏、克己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展示了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完美形象。
2019年,周明老师、王廷凯夫妇和我国前驻日本
名古屋科技参赞梁晋(川外日语系78级毕业生)
参观冬奥会旧址
一个外国人,心系中华复兴,为日中友好倾注了全部心血、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近90岁高龄仍不忘使命,他不就是毛主席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吗?桂川良伸正是这样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新时代的活雷锋、一个活在川外人眼中的杰出校友!
周明(桂川良伸),川外人以你为傲!川外法语人以你为豪!
永不褪色的师生情
文:郭国芬
我1965年入学川外。记得1965年8月新生报到那天,两位热情的高年级同学把我带到寝室。当时寢室里只有我一个人,我正准备铺床,身后传来一个浑厚的男中音:“是郭国芬同学吗?”我回头应答,只见一男一女两位年轻教师朝我走来,温文尔雅,笑容可掬。男老师叫周明,女老师叫朱国群,都教我们二班。
朱老师是自贡老乡,让我倍感亲切!那位有着浑厚嗓音的周老师,居然是一个汉语流利、精通法语的日本人!这让我既惊讶,又对他更添几分敬意。接着,周老师爬到上铺帮我挂蚊帐,动作十分熟练,可见他经常帮助同学们铺床。晚上又给我送来一床草席,对我说,“天气热,睡席子凉快,我有多的,你不必去买了。”老师真诚的目光和热情的话语,让我盛情难却,我一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噙着眼泪向他敬了一个九十度的躹躬礼。
当年的朱国群老师
第二天晚饭后,周老师找我谈话,说从同学处得知我给家人写信时哭了,问我原因。我说,其实是给父母写信提到两位老师的关怀,感动得落泪。他对我说,如果有困难会帮助解决,若是想家了,可以理解,初出远门慢慢就会适应的。他停了下又说,其实很羡慕我们寒暑假可以回家,他已经十几年没回家了,离开祖国和亲人的的时候比我们还小,但要干革命就要有信仰有理想,要以四海为家。他刚到中国时还有语言障碍,后来迎着困难上,先后学会了汉语和法语,当了老师,安了家,中国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周老师说,青年时代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时期,一定要好好珍惜,有了本领将来才能报效祖国。听了老师的一席话,我仿佛觉得自己瞬间成熟了。周老师为实现世界和平的理想,远离家乡来到中国,视中国的教育事业为己任,勤恳教书,精心育人,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品德给了我心灵的启迪,他的谆谆教导对我的人生有着积极的、永恒的指导意义。
80年代,周明老师(左二)回到川外,探望同学和学生
周老师上我们的精读课,他讲课严谨认真又不乏诙谐和幽默,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他很注重教学方法,常常采用创造性思维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想象力。他利用每天早自习的时间,把同学们逐个叫到操场,进行情景对话,鼓励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思考。
比如有一次他讲一个新词trou(洞),他先用双手姆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然后问我们Qu'est-ce que c'est ?(这是什么?)全班同学齐声回答:rond(圆),周老师连声否定,然后在教室讲台下方左右看了又看,我们还是不明白,最后他用姆指戳破—张纸,指着破了的地方,同学们豁然明白,大声说trou(洞)。老师很欣慰,连说了几声Oui!Oui!Oui!(对!对!对!)
在那个尘封的年代,周老师敢于尝试先进的教学方法,其敬业精神可见一斑。老师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大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在同学们眼里,周老师是一位可敬可亲的良师益友。
遗憾的是文革开始后,周明老师和他的夫人张翠兰老师不得不离开中国回到日本,我们再没有机会当他的学生,再也不能聆听他生动形象的讲解了,但老师的教诲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周明老师夫妇回日本后,一直致力于日中友好交流。周老师创办了北海道日中友好协会,他担任会长。张老师在中学教中文,传播中华文化。他们的两个儿子也到北京的高校进修中文,传承华夏文明。
上世纪90年代,周老师夫妇回国探亲,特地回母校看望,与同窗同事共叙别后之情。我有幸见到他们夫妇俩,周老师身体健硕,还是那样和蔼可亲,他挨个询问同学们的身体怎样,工作和家庭如何,和当年一样地关心和惦记着他的学生们。
2010年,周老师夫妇回母校探访,受到法语系热情接待
深深的中国情结和川外情缘,让周老师夫妇在2010年再次回到川外。
恰逢60周年校庆刚刚结束,校友欢聚的余兴尚存,回味正浓。周老师夫妇受到法语系领导和同窗同事及学生的热情款待,陪他们夫妇俩校内校外参观游览。系领导设宴欢迎、席间还品尝了周老师夫妇赠送的日本传统礼物精品糕点,师生情、同窗情、校友情洋溢其中,让人沉浸在无比的兴奋和激动之中。几天后,依依不舍的告别又让我们期待下一次更美好的重逢。
周老师与昔日同学和学生欢聚一堂
值得庆幸的是后来我再次见到周明老师,并有较多的时间和他交流,我们一起回顾在校园里师生共度的难忘岁月,一起回味那刻骨铭心的师生情谊,并转达了同学们对他的问候、感谢和怀念之情。
作者与恩师
周老师的谆谆教诲、对我的关爱和鼓励将永远珍藏在我心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忘不了精心育人的周老师、永怀爱心的朱老师、尽职敬业的柏老师、教学有方的胡老师……岁月冲不淡师生的情谊,一堂生动有趣的课,一次认真耐心的辅导,一个关爱的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一段中肯的批语,一次热诚的表扬,甚至一顿严厉而善意的批评,都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里。时逢70周年校庆在即,我想借此文对所有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并衷心祝福老师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https://mp.weixin.qq.com/s/4dLn4HjUoxJGf0N-gFykMw
四川外国语大学法语意大利语系 6天前
法语61级:那一代法语人(1)
异国他乡的活雷锋
——记川外法语专业1961级校友周明
文:张良春
从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的春风把一批又一批的中国留学生送到了冰天雪地的日本北海道。
令人惊异的是,每到开学季,无论是在扎幌市的机场、码头、或是车站,都有日本人举着横幅热情接待中国留学生,帮着他们提行李、给他们安排食宿、帮他们搬家、送他们去学校、组织他们去游览参观。所有的这些服务都是无偿提供的,由一个叫作日本中国留学生朋友会的民间组织提供,它的负责人叫桂川良伸,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18年的日本共产党员。
桂川良伸是四川外语学院法语专业1961级毕业生,他的中文名字叫周明,夫人张翠兰是四川省三台县人,两人是川外同班同学,夫妇二人乐于助人、热衷于日中友好事业,竭尽所能地为这些在异国他乡的中国留学生提供方便,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这对夫妇几十年如一日,把中国留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关怀备至。
在1979-2000年的21年里,他们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留学生,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归国留学生。他们不计回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中国留学生操劳,几十年从未间断过。虽然得到帮助的人中,有的人并不清楚桂川良伸是谁,但只要听到“帮忙搬家的那个老头”,顿时就明白是谁了。“搬家老头”可是如雷贯耳、无人不晓的名人呐!他就是让中国留学生在寒冷的北海道感到无比温暖的圣诞老人!
2010年,周明夫妇回川外访问,
与原系领导程文老师(右一)亲切交谈
到了2000年,中国留学生更加多起来了,自费生远超过公费生,桂川良伸感到力不从心,无法照顾如此之多的留学生。他决定将重点转向从中国西部地区到日本的留学生。
就在这一年,桂川良伸发起创立了北海道日中友好协会,他被推举为会长。北海道日中友好协会决定,首先为中国留学生提供免费使用的交通工具。协会人员四处搜集二手自行车,提供给中国留学生无偿使用。其他亚洲国家的留学生闻讯也来求助,于是又得扩大服务范围。协会提供的自行车有100多辆,这项活动延续了7年,直到2007年警察以安全为由干涉阻止,才不得不终止。
北海道日中友好协会还竭尽所能为当地的中国中小学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减轻他们父母的负担。
桂川良伸夫妇一直关心中国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的贫穷落后感同身受。他们积极宣传、筹集善款,一心想要为西部的教育事业作贡献。
西部大开发10年间,桂川良伸领导的北海道日中友好协会先后为四川凉山州、眉山市、阿坝州、南充市仪陇县捐建了5所希望小学。其中,他们在阿坝州茂县姚坪羌寨上捐建的两所希望小学,是在2008年“5.12”大地震后不久,资金就全部到位并很快就建成的。
2009年,已经78岁高龄的桂川良伸还不辞辛劳,亲自到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为希望小学建成开学剪彩。
2010年,周老师夫妇在重庆北碚
几十年来,桂川良伸还一直坚持为访日的中国代表团、旅游团担任翻译,不时组团去中国各地访问,增进中日民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两国人民的友谊。而他提供的所有服务都是无偿的,他内心深处一直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把增进日中友好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
每当提起在中国18年的经历,桂川良伸都充满激情,他对在华生活的每一件往事都记忆犹新。说起到中国的经历,桂川良伸风趣地说:“我是1956年偷渡到中国的。别人偷渡出国是为了赚钱,我偷渡出国是为了来中国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中国革命的经验。”
原来桂川良伸1948年就加入了日本共产党,受党的派遣来中国学习。1958年,他被分配到重庆北碚的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学习中国革命史和汉语,直到1961年。
于是,那时在西师校园里就有了一个名叫牧耕二的学生。其时,日本共产党决定让在华的日共党员都学习外语,拟今后派往西方各国担任联络工作。桂川良伸就这样成了四川外语学院法语专业1961级学生,桂川良伸即把自己牧耕二的名字改成了周明,这样,他的名字就跟中国学生没什么区别了。
在华学生时代的周明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对缺衣少食的困境有着深刻印象。那时的周明,生活简朴、学习刻苦、办事认真。1965年毕业留校任教,并与同班同学张翠兰结婚。夫妇二人均为法语专业1965级的精读课教师,各教一个班。他们对学生有爱心、更有耐心,教学认真负责,深得学生喜爱。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都停课了。周明接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通知,到北京报到。为了安全起见,上面安排他们几个日共党员到四川成都、乐至县的工厂劳动锻炼。直到1969年,周明才被重新分配到四川大学教日语,主要负责培训日语教师。
1973年,桂川良伸夫妇回到了日本北海道扎幌市定居。出国18年回国,夫妇二人很难找到工作。于是,两夫妇就开了一家书店,主要出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政治性书籍。在右翼思潮盛行的日本,这样的书店很难经营下去。于是书店就兼营中国的土特产品,同时桂川夫妇还办起了中文培训班。几十年下来,他们的学生很多都到中国来留学,其中不少人后来都投身到了日中友好的活动之中。
2019年,周明老师夫妇在北海道接待
到访的川外日语系王廷凯、黄厚琼夫妇
回顾桂川良伸的一生,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到了发展日中友好的活动之中。他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不畏艰难,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扶危济困、为人分忧,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实践着为日中友好作贡献的宗旨。在那遥远寒冷的日本北海道,桂川良伸无时无刻都在关心中国建设、心系中国西部大开发、心系母校川外的发展,时刻不忘报效母校,每当母校来人,夫妇二人皆如亲人般隆重接待。
凡此种种,不难发现:他的身上融汇了中华民族大爱无疆、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和大和民族坚韧不拔的坚强性格,处处闪烁着无私无畏、克己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展示了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完美形象。
2019年,周明老师、王廷凯夫妇和我国前驻日本
名古屋科技参赞梁晋(川外日语系78级毕业生)
参观冬奥会旧址
一个外国人,心系中华复兴,为日中友好倾注了全部心血、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近90岁高龄仍不忘使命,他不就是毛主席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吗?桂川良伸正是这样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新时代的活雷锋、一个活在川外人眼中的杰出校友!
周明(桂川良伸),川外人以你为傲!川外法语人以你为豪!
永不褪色的师生情
文:郭国芬
我1965年入学川外。记得1965年8月新生报到那天,两位热情的高年级同学把我带到寝室。当时寢室里只有我一个人,我正准备铺床,身后传来一个浑厚的男中音:“是郭国芬同学吗?”我回头应答,只见一男一女两位年轻教师朝我走来,温文尔雅,笑容可掬。男老师叫周明,女老师叫朱国群,都教我们二班。
朱老师是自贡老乡,让我倍感亲切!那位有着浑厚嗓音的周老师,居然是一个汉语流利、精通法语的日本人!这让我既惊讶,又对他更添几分敬意。接着,周老师爬到上铺帮我挂蚊帐,动作十分熟练,可见他经常帮助同学们铺床。晚上又给我送来一床草席,对我说,“天气热,睡席子凉快,我有多的,你不必去买了。”老师真诚的目光和热情的话语,让我盛情难却,我一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噙着眼泪向他敬了一个九十度的躹躬礼。
当年的朱国群老师
第二天晚饭后,周老师找我谈话,说从同学处得知我给家人写信时哭了,问我原因。我说,其实是给父母写信提到两位老师的关怀,感动得落泪。他对我说,如果有困难会帮助解决,若是想家了,可以理解,初出远门慢慢就会适应的。他停了下又说,其实很羡慕我们寒暑假可以回家,他已经十几年没回家了,离开祖国和亲人的的时候比我们还小,但要干革命就要有信仰有理想,要以四海为家。他刚到中国时还有语言障碍,后来迎着困难上,先后学会了汉语和法语,当了老师,安了家,中国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周老师说,青年时代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时期,一定要好好珍惜,有了本领将来才能报效祖国。听了老师的一席话,我仿佛觉得自己瞬间成熟了。周老师为实现世界和平的理想,远离家乡来到中国,视中国的教育事业为己任,勤恳教书,精心育人,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品德给了我心灵的启迪,他的谆谆教导对我的人生有着积极的、永恒的指导意义。
80年代,周明老师(左二)回到川外,探望同学和学生
周老师上我们的精读课,他讲课严谨认真又不乏诙谐和幽默,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他很注重教学方法,常常采用创造性思维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想象力。他利用每天早自习的时间,把同学们逐个叫到操场,进行情景对话,鼓励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思考。
比如有一次他讲一个新词trou(洞),他先用双手姆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然后问我们Qu'est-ce que c'est ?(这是什么?)全班同学齐声回答:rond(圆),周老师连声否定,然后在教室讲台下方左右看了又看,我们还是不明白,最后他用姆指戳破—张纸,指着破了的地方,同学们豁然明白,大声说trou(洞)。老师很欣慰,连说了几声Oui!Oui!Oui!(对!对!对!)
在那个尘封的年代,周老师敢于尝试先进的教学方法,其敬业精神可见一斑。老师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大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在同学们眼里,周老师是一位可敬可亲的良师益友。
遗憾的是文革开始后,周明老师和他的夫人张翠兰老师不得不离开中国回到日本,我们再没有机会当他的学生,再也不能聆听他生动形象的讲解了,但老师的教诲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周明老师夫妇回日本后,一直致力于日中友好交流。周老师创办了北海道日中友好协会,他担任会长。张老师在中学教中文,传播中华文化。他们的两个儿子也到北京的高校进修中文,传承华夏文明。
上世纪90年代,周老师夫妇回国探亲,特地回母校看望,与同窗同事共叙别后之情。我有幸见到他们夫妇俩,周老师身体健硕,还是那样和蔼可亲,他挨个询问同学们的身体怎样,工作和家庭如何,和当年一样地关心和惦记着他的学生们。
2010年,周老师夫妇回母校探访,受到法语系热情接待
深深的中国情结和川外情缘,让周老师夫妇在2010年再次回到川外。
恰逢60周年校庆刚刚结束,校友欢聚的余兴尚存,回味正浓。周老师夫妇受到法语系领导和同窗同事及学生的热情款待,陪他们夫妇俩校内校外参观游览。系领导设宴欢迎、席间还品尝了周老师夫妇赠送的日本传统礼物精品糕点,师生情、同窗情、校友情洋溢其中,让人沉浸在无比的兴奋和激动之中。几天后,依依不舍的告别又让我们期待下一次更美好的重逢。
周老师与昔日同学和学生欢聚一堂
值得庆幸的是后来我再次见到周明老师,并有较多的时间和他交流,我们一起回顾在校园里师生共度的难忘岁月,一起回味那刻骨铭心的师生情谊,并转达了同学们对他的问候、感谢和怀念之情。
作者与恩师
周老师的谆谆教诲、对我的关爱和鼓励将永远珍藏在我心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忘不了精心育人的周老师、永怀爱心的朱老师、尽职敬业的柏老师、教学有方的胡老师……岁月冲不淡师生的情谊,一堂生动有趣的课,一次认真耐心的辅导,一个关爱的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一段中肯的批语,一次热诚的表扬,甚至一顿严厉而善意的批评,都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里。时逢70周年校庆在即,我想借此文对所有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并衷心祝福老师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https://mp.weixin.qq.com/s/4dLn4HjUoxJGf0N-gFykMw
2020-10-05
客观日本电子周刊2024年11月号(三)【调查】73.1%的日本人对中国无亲近感
2024-11-22
客观日本电子周刊2024年11月号(一)菌类无脑无眼也能识别图形?
2024-11-21
「合法な節税対策及び効果について」ランチ勉強会のご案内
2024-11-16
客观日本电子周刊2024年11月号(二)QS亚洲大学排名:日本无缘前20,北京大学居榜首
2024-11-15
総会&懇親会案内
2024-11-12
客观日本电子周刊2024年10月号(五)“甲钴胺”可抑制渐冻症恶化并延长生存期500多天
2024-11-01
中文导报:北海道中国工商会举办第六届总会・讲演会&恳亲会
2024-10-27
第三回チャイナフェスティバル札幌2024表彰式
2024-10-26
全日本中国語スピーチコンテスト北海道大会木谷美桜さんが最優秀賞
2024-10-25
日經中文網
2024-10-24
客观日本电子周刊2024年10月号(三)世界大学排名2025:东京大学上升1位排名第28
2024-10-18
中文導報:2024年国慶祝賀特集
2024-10-17
北海道中国工商会举办第六届总会・讲演会&恳亲会
2024-10-12
北海道中国工商会展示会出展
2024-10-11
客观日本电子周刊2024年10月号(二)鳄鱼为什么能长时间潜水?
2024-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