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中国会

北海道と中国との文化交流、経済交流促進に努め、
北海道にいる華僑華人発展の支援及び北海道地域経済振興に寄与する
 
《中文导报》“中医健康大讲堂”之一 腹泻与脾胃 日本中医协会 特约供稿
腹泻,俗称“拉肚子”,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克,或含有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正常人每日经口摄入水约2L、加上唾液1L、胃液2L、胆汁1L、胰腺液2L、小肠液1L共有9L液体进入胃肠道,其中的70-80% (7L)在小肠被吸收,20-30%(1.5-2L)在结肠被吸收,只有1%(100ml)通过大便排出。如果进入结肠的液体量超过结肠的吸收能力或(和)结肠的吸收容量减少,就会导致粪便中水分排出量增加,从而产生腹泻。

临床上按病程长短,将腹泻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急性腹泻,主要是由于感染各种病毒或细菌或寄生虫、食物中毒、药物的副作用、以及疾病引起。起病急,1日排便4次以上,可分为水样泻和痢疾样泻,前者粪便不含血或脓,可不伴里急后重,腹痛较轻;后者有脓血便,常伴有里急后重和腹部绞痛,病程2-3周之内。慢性腹泻的病因则比急性复杂,肠黏膜本身病变、小肠内细菌繁殖过多、肠道运输功能缺陷、消化能力不足、肠运动紊乱以及某些内分泌疾病和肠道外肿瘤均有可能导致慢性腹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排便3次以上,便稀或不成形,粪便含水量大于85%,病程持续2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之内的复发性腹泻。在未明确病因之前,要慎重使用止痛药及止泻药,以免掩盖症状造成误诊,延误病情。治疗上分为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根据不同病菌,选用相应的抗生素,酌情补充液体、补充营养物质,防止脱水。

中医称腹泻为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常兼有脘腹不适,腹胀肠鸣,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症状。起病或缓或急,常有反复发作史。而泄与泻在病情上又有所区别,粪出少而势缓,如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近代多泄、泻并称,统称为泄泻。中医认为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两季较为多见。其病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等。这些病因均可导致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跟西医一样,中医治疗泄泻也分急慢性泄泻。根据泄泻的脾虚湿盛,脾失健运病机特点,治疗应以健脾祛湿为总原则。急性泄泻以湿盛为主,重用祛湿,辅以健脾,再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兼夹表邪、暑邪、食滞者,又应分别佐以疏表、清暑、消导之剂。慢性泄泻以脾虚为主,当予健脾补虚,辅以祛湿,并根据不同证候,分别施以益气健脾升提,温肾健脾,抑肝扶脾之法,久泻不止者,尚宜固涩。若病情处于寒热虚实兼夹或互相转化时,当随证施治。具体分证论治如下:

急性泄泻

1 寒湿泄泻

症状: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舌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治以芳香化湿,解表散寒,方用藿香正气散。

2 湿热泄泻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以清肠利湿,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3 伤食泄泻

症状: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嗳腹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治以消食导滞,方用保和丸。

慢性泄泻

1 脾虚泄泻

症状: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多而发生泄泻,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

2 肾虚泄泻

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治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方用四神丸。

3 肝郁泄泻

症状:每逢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治以抑肝扶脾,调中止泻,方用痛泻要方。

《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中医的脾胃,是指脾经和胃经,脾和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包括整个消化系统,以及支配整个消化系统的神经及有关体液。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如若脾胃虚弱,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清浊不分,自可成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古人有“治病先顾脾胃”“善治病者,惟在调脾胃”之说。

调脾胃,必须要做到:

1、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饮生水,少食生冷瓜果,忌食腐馊变质饮食。古人云:“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指的就是冷物、硬物、生物皆可阻碍脾胃的气机升降、升清降浊功能,从而影响脾胃转输的顺畅,不畅或流泻不止皆可滞而为病。

2、饮食有节,即饮食要定时定量。研究证明,早上7点前后、中午12点前后以及晚上6点前后,这三个时间段人体的消化功能最活跃。因此,如能在这三个时间段内有规律地定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于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是大有裨益的。俗话说“每餐七八分饱,健康长寿活到老”,就是指进食要定量,饥饱适中,恰到好处,则脾胃足以承受。反之,过饥过饱,都对人体健康不利。另外,老年人以及脾胃薄弱者,也可少食多餐,更易于消化吸收。

3、居处冷暖适宜。长居阴冷寒湿之地或者长时间居于冷空调环境之下,均可使脾胃受寒而引起泄泻。

4、主次搭配合理,营养均衡。2000年前的《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明确地指出了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须的营养物质是多元化的。所以,饮食上要注意鱼肉和蔬菜的合理搭配,避免偏食。

https://mp.weixin.qq.com/s/AcWVVD2pFQJX7xPOsDDwVw
20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