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邦富的日本管窺(225)日本为什么制造不出新的汉字词汇了?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莫邦富:打开facebook(脸书),看到一直在名古屋教授中文的董红俊发的一段文字,其中谈到了中国24节气传到日本后的一些情况,很有趣,特记录如下:
“话说创造于我国战国时代的二十四节气早早地传到日本,在日本沿用至今。根据日本的气候,日本人又创造了节分、彼岸、社日、八十八夜、入梅、半夏生、土用、二百十日、二百二十日等‘杂节’,作为对24节气的补充。
“1872年以后,日本不再使用阴历,而改用公历了。这么一来,依然使用24节气有些别扭。比如今年是11月7号立冬的,可是立冬那天艳阳高照,温暖如春,我从停车场走到教室都出汗了,一进教室就把西装上衣脱了。这叫什么立冬啊!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日本气象协会曾有过一次未遂‘政变’。那是2011年,他们打算根据当今日本的气候创立新的24节气,设立了准备委员会,而且向社会征求意见,计划在2012年秋季发布‘21世纪的24节气’。此举遭到各方面的反对,认为会破坏传统,造成混乱。于是2012年9月,日本气象协会举起了白旗,放弃了原定的计划。”
回顾中日文化交流,既有中国向日本的大规模的出口,也有日本向中国的不遗余力的返销。比如,曾有人在网上著文指出以下这些名词都是从日本出口到中国去的词汇:
白夜、半径、饱和、保险、保障、背景、编制、采光、参观、常识、场合、场所、成分、成员、承认、乘客、出口、出庭、储藏、储蓄、传染病、创作、代表、德育、登记、登载、发明、法律、法人、法庭、反动、反对、分配、分析、封锁、否定、服务、服用、关系、广告、广义、化石、化学、化妆品、集团、集中、机关、机械、积极、基地、计划、记号、记录、建筑、鉴定、讲师、讲坛、讲习、讲演、讲座、教养、教育学、阶级、接吻、节约、结核、解放、经济、经济学、经验、精神、无线电、发电机、干电池、电压、电流、景气、警察、剧场、决算、绝对、科目、科学、客观、客体、课程、肯定、空间、会计、扩散、劳动、劳动者、劳作、临床、领海、领空、领土、美术、民主、卫生、文化、文明、文学、无产者、舞台、主人公、主义、资本、资本家、自由、宗教、总理、作者、座谈、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共产党……。
尽管限于篇幅,本文只能引用了这位作者所例举的词汇中的一部分。但是,即便如此,这些词汇所涉及的领域从政治到社会、到科技、到文化、到行政,其范围之广泛,令人吃惊非常。
这些名词用的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汉字,如今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根本离不开这些词汇。但是,它们的原创者却是从中国进口了汉字文化的日本人。
日本人能造出汉字“祖师爷”老家都能接受的这些丰富的汉字词汇,可以看出日本人汉家儒学功底和汉字造词能力是何等的深厚。
但是,我还想指出一点,光是有丰厚的儒学功底和汉字造词能力是造不出那么多词汇的。日本之所以能够造出那么多的汉字词汇,主要是它在明治维新之后成了亚洲的领军国家,成了西方文明进入亚洲这块东方土地的桥头堡,成了西方文献的翻译中心,成了在亚洲散播西方文明的文化发信基地。
我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其实文化也具有水的性质。从经济强国的高处流向经济弱国的低处,这正是文化的一种非常显著的特性。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近几十年来,随着日本经济地位的下降,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创造新的汉字词汇的能力也在急剧下降,尤其是互联网等新科技领域,简直可以说是颗粒无收。这固然和日本社会英文教育的普及、用片假名来表述的外来语的泛滥有着不可切割的关系,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日本在互联网技术以及经济、思维方面的严重滞后吧。
http://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tearoom/33205-2018-11-23-03-54-13.html/?n_cid=NKCHA014
“话说创造于我国战国时代的二十四节气早早地传到日本,在日本沿用至今。根据日本的气候,日本人又创造了节分、彼岸、社日、八十八夜、入梅、半夏生、土用、二百十日、二百二十日等‘杂节’,作为对24节气的补充。
“1872年以后,日本不再使用阴历,而改用公历了。这么一来,依然使用24节气有些别扭。比如今年是11月7号立冬的,可是立冬那天艳阳高照,温暖如春,我从停车场走到教室都出汗了,一进教室就把西装上衣脱了。这叫什么立冬啊!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日本气象协会曾有过一次未遂‘政变’。那是2011年,他们打算根据当今日本的气候创立新的24节气,设立了准备委员会,而且向社会征求意见,计划在2012年秋季发布‘21世纪的24节气’。此举遭到各方面的反对,认为会破坏传统,造成混乱。于是2012年9月,日本气象协会举起了白旗,放弃了原定的计划。”
回顾中日文化交流,既有中国向日本的大规模的出口,也有日本向中国的不遗余力的返销。比如,曾有人在网上著文指出以下这些名词都是从日本出口到中国去的词汇:
白夜、半径、饱和、保险、保障、背景、编制、采光、参观、常识、场合、场所、成分、成员、承认、乘客、出口、出庭、储藏、储蓄、传染病、创作、代表、德育、登记、登载、发明、法律、法人、法庭、反动、反对、分配、分析、封锁、否定、服务、服用、关系、广告、广义、化石、化学、化妆品、集团、集中、机关、机械、积极、基地、计划、记号、记录、建筑、鉴定、讲师、讲坛、讲习、讲演、讲座、教养、教育学、阶级、接吻、节约、结核、解放、经济、经济学、经验、精神、无线电、发电机、干电池、电压、电流、景气、警察、剧场、决算、绝对、科目、科学、客观、客体、课程、肯定、空间、会计、扩散、劳动、劳动者、劳作、临床、领海、领空、领土、美术、民主、卫生、文化、文明、文学、无产者、舞台、主人公、主义、资本、资本家、自由、宗教、总理、作者、座谈、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共产党……。
尽管限于篇幅,本文只能引用了这位作者所例举的词汇中的一部分。但是,即便如此,这些词汇所涉及的领域从政治到社会、到科技、到文化、到行政,其范围之广泛,令人吃惊非常。
这些名词用的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汉字,如今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根本离不开这些词汇。但是,它们的原创者却是从中国进口了汉字文化的日本人。
日本人能造出汉字“祖师爷”老家都能接受的这些丰富的汉字词汇,可以看出日本人汉家儒学功底和汉字造词能力是何等的深厚。
但是,我还想指出一点,光是有丰厚的儒学功底和汉字造词能力是造不出那么多词汇的。日本之所以能够造出那么多的汉字词汇,主要是它在明治维新之后成了亚洲的领军国家,成了西方文明进入亚洲这块东方土地的桥头堡,成了西方文献的翻译中心,成了在亚洲散播西方文明的文化发信基地。
我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其实文化也具有水的性质。从经济强国的高处流向经济弱国的低处,这正是文化的一种非常显著的特性。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近几十年来,随着日本经济地位的下降,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创造新的汉字词汇的能力也在急剧下降,尤其是互联网等新科技领域,简直可以说是颗粒无收。这固然和日本社会英文教育的普及、用片假名来表述的外来语的泛滥有着不可切割的关系,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日本在互联网技术以及经济、思维方面的严重滞后吧。
http://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tearoom/33205-2018-11-23-03-54-13.html/?n_cid=NKCHA014

2018-11-24

客观日本电子周刊2025年3月号(四)日本33家企业入围2025年度全球创新百强
2025-03-29

2025 九州川井杯高尔夫球赛圆满落幕
2025-03-18

第四回チャイナフェスティバル札幌2025
2025-03-13

ざいさつアップルツアー 札幌・石狩・当別コース
2025-03-12

2025全华联换届大会圆满闭幕,新一届领导团队正式成立
2025-03-08

交流と感謝
2025-03-08

客观日本电子周刊2025年3月号(一)【日本AI的明天】东京能否成为AI开发的全球据点
2025-03-07

中文導報:2025年北海道华侨华人春节联欢会盛大举行
2025-02-27

北海道中国工商会举办“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春节元宵晚会
2025-02-24

王根华:中国游客在北海道“过年”架起中日友好的桥梁
2025-02-20

董周箐:北国冰雪冻人,天使服务暖心—2025蛇年新春在日就医手术经历
2025-02-15

总领馆动态:王根华总领事出席2025年日中友好新年交流会
2025-02-14

北海道中国工商会 新春聯歓会
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