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把中医种子播进娃娃心里
2018-01-05 人民日报 广东中医药
中医药进课堂,就是要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近感认同感,补齐中医药知识缺失的短板,使其借助古老的东方智慧,擦亮中医药这张“中国名片”。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弱不禁风、面色苍白,你认为她哪个脏器可能出了问题?”这是浙江省五年级教材《中医药与健康》中的一道思考题。今年,浙江推出全国首套小学中医药教材,引起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
中医药进课堂,并非为了培养“小郎中”,而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课程内容不是中医的“汤头歌”,也不是望闻问切的技法,而是中医药健康知识。
很多小孩子爱吃肉,晚餐荤菜吃得多、吃得太饱,吃完饭就写作业,甚至还要吃夜宵。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胃不和则卧不安”,食物积滞在胃肠中,引起胃气上逆,扰乱心神,造成心胃不和,卧不安稳。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在失眠病人中,有近一半与吃得不合理有关。中医强调顺应自然、形神共养,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和喜怒,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目的。
中医药进课堂,就是要把中华文化中的养生智慧传授给孩子们,使其从小确立健康理念,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筑起防控慢性病的屏障。
近年来,灌输式教育方式备受诟病。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仅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可能适得其反。中医药进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的兴趣,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上海中学生段沛妍凭借《地黄抗糖尿病有效成分的作用初探》这一项目,荣获第六十三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一等奖。她的参赛项目与中医药密切相关,灵感源于患糖尿病的爷爷泡茶用的地黄。中医药进课堂,就是要把兴趣的种子埋在孩子们心中。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这颗种子迟早会生根发芽,早播种,早收获。
“看我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流行歌曲《本草纲目》唱出了中医文化自信。中国外文局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显示,中医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排在第一位。
但是,如今还有不少中国人盲目崇拜西医,厚“西”薄“中”,忘记了中医这笔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甚至一味反对中医。如果一个人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接触中医文化,肯定不会盲目排斥中医。
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发布的《中医药民众认知度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访的17岁以下年龄段人群中,首选中医为治疗手段的比例仅为17.5%”,说明我国青少年人群对中医药的关注、认知与接受程度相对较低。中医药知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出现断层,青少年缺乏对中医药最起码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知。这种先天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培养。
如果青少年时期没有机会接触到中医药理念与独特的认知方法,错过了最佳学习年龄,等到思维方式趋于定型的大学阶段,他们很难建立起中医思维,这种弊端在中医药院校教育中逐步显现。中医药进课堂,就是要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补齐中医药知识缺失的短板,使其借助古老的东方智慧,擦亮中医药这张“中国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普及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愿全社会用好中医药这把“钥匙”,培植传统文化的沃土,让中医文化薪火相传。■
【来源:本文转自《 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29日18 版)作者:王君平】
https://mp.weixin.qq.com/s/CNfDeCUe377Q3J8HvNFu8A
中医药进课堂,就是要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近感认同感,补齐中医药知识缺失的短板,使其借助古老的东方智慧,擦亮中医药这张“中国名片”。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弱不禁风、面色苍白,你认为她哪个脏器可能出了问题?”这是浙江省五年级教材《中医药与健康》中的一道思考题。今年,浙江推出全国首套小学中医药教材,引起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
中医药进课堂,并非为了培养“小郎中”,而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课程内容不是中医的“汤头歌”,也不是望闻问切的技法,而是中医药健康知识。
很多小孩子爱吃肉,晚餐荤菜吃得多、吃得太饱,吃完饭就写作业,甚至还要吃夜宵。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胃不和则卧不安”,食物积滞在胃肠中,引起胃气上逆,扰乱心神,造成心胃不和,卧不安稳。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在失眠病人中,有近一半与吃得不合理有关。中医强调顺应自然、形神共养,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和喜怒,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目的。
中医药进课堂,就是要把中华文化中的养生智慧传授给孩子们,使其从小确立健康理念,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筑起防控慢性病的屏障。
近年来,灌输式教育方式备受诟病。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仅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可能适得其反。中医药进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的兴趣,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上海中学生段沛妍凭借《地黄抗糖尿病有效成分的作用初探》这一项目,荣获第六十三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一等奖。她的参赛项目与中医药密切相关,灵感源于患糖尿病的爷爷泡茶用的地黄。中医药进课堂,就是要把兴趣的种子埋在孩子们心中。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这颗种子迟早会生根发芽,早播种,早收获。
“看我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流行歌曲《本草纲目》唱出了中医文化自信。中国外文局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显示,中医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排在第一位。
但是,如今还有不少中国人盲目崇拜西医,厚“西”薄“中”,忘记了中医这笔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甚至一味反对中医。如果一个人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接触中医文化,肯定不会盲目排斥中医。
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发布的《中医药民众认知度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访的17岁以下年龄段人群中,首选中医为治疗手段的比例仅为17.5%”,说明我国青少年人群对中医药的关注、认知与接受程度相对较低。中医药知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出现断层,青少年缺乏对中医药最起码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知。这种先天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培养。
如果青少年时期没有机会接触到中医药理念与独特的认知方法,错过了最佳学习年龄,等到思维方式趋于定型的大学阶段,他们很难建立起中医思维,这种弊端在中医药院校教育中逐步显现。中医药进课堂,就是要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补齐中医药知识缺失的短板,使其借助古老的东方智慧,擦亮中医药这张“中国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普及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愿全社会用好中医药这把“钥匙”,培植传统文化的沃土,让中医文化薪火相传。■
【来源:本文转自《 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29日18 版)作者:王君平】
https://mp.weixin.qq.com/s/CNfDeCUe377Q3J8HvNFu8A

2018-01-15

2025年“札幌中国节”成功举行 彩绘水墨画惊艳北海道 美声颂歌回响红砖广场
2025-08-25

李鉄君 中国水墨画実演と体験指導 & 王慶娟 オペラ中国歌の歌唱
2025-08-25

客观日本8月号(二)日英为何要另行单独合作核聚变发电?
2025-08-24

客观日本8月号(三)少年啊,要“拥抱大石”!
2025-08-22

Objective Japan 8月号(第1回):総務省発表:日本はAI活力で世界第9位
2025-08-21

陶永芳:我是世上最幸福的老人
2025-08-04

客观日本7月号(五)日美中韩高中生科学意识调查
2025-08-01

陶永芳:回想在日本住院的那些日子
2025-07-31

第43回「全日本中国語スピーチコンテスト北海道大会案内
2025-07-30

客观日本7月号(四)【日本信息通信白皮书】日美中德四国生成式AI调查结果
2025-07-26

客观日本7月号(三)文科省修改规则,博士生生活费支援将仅限日本人学生
2025-07-18

中文导报:第60届中国人殉难者全道慰灵祭在北海道仁木町民中心举行
2025-07-17

第2届全日本华侨华人业余高尔夫锦标赛&第11届北海道中国会杯高尔夫大会成功举行
2025-07-16